(文\張明)在能源行業傳統營銷模式面臨效率瓶頸的關鍵時期,陳時武的職業軌跡始終與行業數字化轉型緊密交織。早在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擔任徐州閩東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期間,他便以銷售管理為核心切入點,敏銳洞察到傳統營銷中客戶需求與供應鏈聯動的脫節問題。當時,行業普遍依賴人工記錄客戶信息,營銷決策缺乏數據支撐,他率先嘗試建立客戶檔案體系,通過手工梳理客戶用能習慣、采購規律等信息,初步構建起原始的需求分析框架,這一探索雖未完全脫離傳統模式,卻為其后續數字化轉型埋下“數據驅動”的思維伏筆,也讓他深刻認識到銷售端與技術融合的必要性。
2009年加入徐州東興能源有限公司后,陳時武以銷售管理者身份開啟系統性改革。他發現,能源營銷的低效本質源于數據流通不暢:銷售部門難以實時對接倉儲物流信息,市場價格波動無法快速傳導至采購環節,導致企業庫存周轉效率低下,客戶需求響應滯后。基于早期銷售經驗,他提出以“客戶需求數字化、供應鏈響應智能化、服務體系標準化”為核心的轉型路徑,決心通過技術手段打破部門壁壘。
(圖為陳時武先生在工作中)
在產品創新層面,陳時武針對營銷痛點推出雙軌策略。一方面,他主導研發能源客戶畫像智能標注系統V1.0,整合客戶多維度數據構建動態標簽體系,改變了以往人工分析需求耗時長、精準度低的狀況,使需求洞察效率大幅提升;另一方面,針對物流成本核算粗放的問題,他開發多式聯運能源物流成本測算軟件V1.0,通過算法模型優化運輸方案,顯著提高成本測算準確性。這兩款工具的應用,讓企業從依賴經驗的傳統營銷模式向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模式轉變,相關成果在多家能源企業落地后,均實現了營銷資源利用率提升與成本下降。
供應鏈優化是陳時武早期改革的另一重點。他深入調研發現,倉儲節點分散、運輸路線冗余是推高成本的主因,為此提出在能源消費集中區域設立中心倉庫,并引入智能調度系統匹配運輸需求。這一模式改革有效降低了物資流轉成本,提升了庫存周轉效率,其經驗被行業作為典型案例參考,推動供應鏈從“后端成本中心”向“前端需求響應樞紐”轉變,使企業能夠更快速地對接市場變化,縮短訂單交付周期。
在服務體系建設上,陳時武推動建立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控機制。他主持制定服務標準與規范,引入質量管理認證,搭建客戶投訴閉環處理流程,并通過培訓與考核提升團隊服務能力。這些舉措改變了能源行業長期忽視服務體驗的現狀,將服務納入營銷競爭維度,通過標準化、數據化手段提升客戶復購率與滿意度,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。
隨著企業數字化工具應用成熟,陳時武的視野從單一企業拓展至行業生態。他以企業需求為起點開發技術工具,通過行業標準制定推動成果推廣,形成“實踐-標準-規模應用”的商業化路徑。例如,其研發的多式聯運能源物流成本測算軟件V1.0在企業內部驗證優化后,聯合行業協會形成測算規范,被多個地區的能源企業采用,預計可降低全行業平均運營成本,產生顯著的規模效應。這種從企業實踐中提煉方法論、再反哺行業的模式,使技術創新突破企業邊界,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通用解決方案。
面對“雙碳”目標帶來的產業變革,陳時武將營銷創新與綠色化、智能化深度融合。他提出新的發展理念,推動能源營銷從單一產品交易向價值共創轉變:在技術層面,推進AI算法在需求預測中的應用,整合多維度信息提升預測精準度;在綠色能源領域,主導區塊鏈溯源體系試點,解決綠色能源“身份認證”難題,為碳交易提供技術支持。這些探索不僅助力企業適應政策要求,更引領行業向低碳化、智能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升級。
從早期以銷售為主線的職業實踐,到中期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,再到構建行業生態與標準,陳時武的探索始終緊扣能源市場營銷的核心矛盾。他以解決行業實際問題為導向,從技術工具研發到服務體系優化,從企業內部改革到行業標準輸出,形成了“立足銷售一線、輻射行業全域、引領未來趨勢”的完整實踐路徑。其經驗表明,能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需要技術創新,更需要從營銷邏輯、服務模式、生態構建等維度進行系統性變革。在能源革命的關鍵節點,陳時武的實踐為行業注入了創新動力,也為能源市場營銷的高質量發展勾勒出清晰的演進脈絡——通過數據驅動、標準引領與價值共創,推動行業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的新范式跨越。